《赵云传说:外传篇》以赵云生平为主线,从常山真定少年时期的"文武兼修"写起,至成都病逝时结束。故事聚焦赵云在汉末乱世中的成长轨迹:初随公孙瓒时目睹诸侯割据之弊,后投刘备,在"桃园结义"的忠义精神感召下,成为蜀汉集团核心将领。小说通过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、截江夺阿斗护幼主、汉中之战"一身是胆"、街亭之战力挽狂澜等经典战役,展现其军事才能;同时深入刻画其政治智慧,如劝阻刘备伐吴的"大局之辩"、辅佐诸葛亮北伐的"粮草调度"、调解关羽张飞与文臣矛盾的"将相和"式智慧,填补正史中赵云"政治边缘化"的空白。故事以赵云晚年在成都病榻前回顾一生为结尾,既展现"五虎上将"的传奇荣光,也揭示乱世中武将在权谋漩涡中的生存之道与忠义坚守,最终成为跨越千年的"忠义符号"。
故事内容
序章 常山风起
## 序章 常山风起
汉灵帝中平五年,常山郡真定县。秋风卷起官道上的尘土,吹得道旁的白杨树叶哗哗作响。一个身形挺拔的少年正站在村口的土坡上,手里攥着一卷书,眼神却望向远方连绵的太行山。他叫赵云,今年十六岁。身长已近八尺,面容俊朗,眉宇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。他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,腰间悬着一柄连鞘的青钢剑,那是他过世的母亲留下的唯一念物。
“云哥儿,又在这儿发呆呢!”一个粗豪的声音从背后传来。赵云回头,看见一个壮硕的青年扛着锄头走来,是村里的铁牛。“读书有啥用,还不如跟俺们学几手庄稼把式,实在。”
赵云笑了笑,把书卷收进怀里。“铁牛哥,书里自有乾坤。孔子曰‘君子不器’,人不能只做一件用处的器物。”他拍了拍腰间的剑,“这剑,能杀敌护乡;这书,能明理安邦。乱世之中,缺一不可。”
铁牛挠了挠头,似懂非懂。他知道赵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。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,赵云已经跟着村里的老秀才读完了《论语》和《孙子兵法》。别的孩子舞弄木棍,赵云却用真枪在晨光中练出一道道银亮的弧线,枪尖破空的声音清越如龙吟。他爹早逝,是他娘一手拉扯大,教他读书识字,也教他“忠义”二字如何写。去年娘走了,临终前只嘱咐他,要做一个对得起天地良心的人。
最近,黄巾余孽又在冀州一带蠢蠢欲动,官府的告示贴满了县城,招募乡勇的文书发到了各村。村里的气氛有些紧张,白天还有人下地,一到晚上家家户户都门窗紧闭。赵云心里清楚,这世道,怕是要越来越乱了。他每日清晨练枪,午后读书,晚上则擦拭那柄青钢剑,仿佛在为一场不知何时会到来的考验做着准备。
这天傍晚,赵云刚练完一套枪法,正坐在院中的石凳上读《孙子》,村长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,脸色煞白。“云……云哥儿,不好了!东边李家庄遭了贼,是黄巾贼!杀人放火,抢粮抢女人,正往咱们村过来!”
赵云“腾”地站了起来,手中的书卷“啪”地掉在地上。他眼神一凛,伸手握住腰间的剑柄,冰凉的触感让他瞬间冷静下来。他望向村长,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:“村长叔,别慌。把村里的青壮都叫到祠堂,我有话说。”他知道,他一直等待的那个时刻,来了。平静的读书岁月结束了,从今天起,他手中的书和剑,将要守护身后的这片土地和乡亲。
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