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迷雾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终于,通知她复诊的电话来了。

再次坐在李教授面前,陈一感觉心跳如擂鼓,手心里全是冷汗。

李教授拿着几份报告,神色凝重。

他沉默地看了她几秒钟,那目光仿佛有千斤重,压得陈一几乎想要逃离。

“陈小姐,”他缓缓开口,声音低沉而清晰,“根据我们详细的问诊和评估结果,我可以比较负责任地告诉你,你的核心问题,并非精神分裂症。”

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。

陈一的耳朵里嗡嗡作响,虽然这是她潜意识里期盼的答案,但当它被如此权威、如此肯定地宣示出来时,带来的不是狂喜,而是一种近乎失重的眩晕感。

李教授继续道:“你的症状,更符合‘重度抑郁障碍伴随广泛性焦虑’,并且,有非常明显的‘创伤后应激障碍’的特征。

你提到的情绪低落、兴趣丧失、疲劳感、注意力障碍,是典型的抑郁表现;持续的紧张、担忧、易惊吓,是焦虑的核心;而噩梦、闯入性回忆、情感解离——也就是你感觉到的‘隔着一层毛玻璃’的状态,以及对外界***的过度警觉,都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体现。”

他拿起另一份报告,指向上面的几项数据:“你看这些生理指标和认知功能测试结果,也与抑郁焦虑伴创伤后反应的特征高度吻合,与典型的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有显著差异。”

陈一呆呆地听着,每一个专业术语都像一把小锤子,敲打在她过去七年的生命之上,将那看似坚固的“病人”身份敲得粉碎。

“至于你之前长期服用的药物,”李教授的语气变得格外严肃,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愠怒,“其主要作用是阻断大脑内多巴胺的D2受体,是针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(如幻觉、妄想)的一线药物。

对于你的情况,它不仅不对症,其常见的副作用,如情感淡漠、思维迟缓、运动障碍等,很可能加重了你的抑郁和疲劳感,甚至模拟或掩盖了一些真实的病情。

换句话说,它可能让你在承受原有痛苦的同时,背上了额外的药物负担。”

不对症……加重病情……药物负担……这些词语像冰锥一样,刺穿了陈一最后一丝侥幸。

她颤抖着手,接过李教授递过来的那份崭新的诊断书。

白纸黑字,清晰地印着与陈主任截然不同的结论。

薄薄的几页纸,却重得她几乎拿不住。

她没有感到解脱,没有想象中的如释重负。

反而,一种比得知自己患病时更深的寒意,从脊椎骨一路蔓延到头顶,让她如坠冰窟,西肢冰凉。

一个她呼唤了多年的“伯母”,一个在家族中德高望重的科室主任,她的亲戚——陈主任,为什么要这样做?

是单纯的误诊?

还是……另有隐情?

如果连诊断和用药都可以是假的,那她身处的这个世界,她所认知的家族,又有多少是真实不虚的?

她攥紧了那份诊断书,指甲几乎要嵌进纸张里。

走出李教授的小楼,外面阳光正好,但她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。

眼前的世界似乎清晰了一些,却又被一层更浓、更诡异的迷雾所笼罩。

她知道,拿到这份证明“误诊”的诊断书,不是结束,而是一个真正通往未知与危险的开始。

那位身为亲戚的陈主任,他那张总是带着关切笑容的脸庞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一副面孔?

而她自己,又该如何在这片突然变得危机西伏的家族泥沼中,走下去?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